先后于1996年、200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,获学士和硕士学位。200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,获美术学博士学位。2010-2014年在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。
2015年晋升教授职称,2011年获批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。为全院本科生开设《艺术考古学专题》和《中国古代明器鉴赏》;为美术史论系本科生开设《艺术考古学概论》、《考古遗址发掘与保护》、《中国古代墓葬艺术》等;为研究生开设《艺术考古学概论》、《文物学专题》。
围绕艺术考古学,本人的研究方向包括三个方面:
一、明器美学研究
明器即冥器,是中国丧葬所用的器物,是为随葬制作的各种仿实用器,还包括俑类,其应用时间之长,投放品类之多,反映问题之丰富,世无其匹。有关明器的研究在文献中有一些零星记载,近代出现了一些论著,但总体性研究很少见到。
在明器的教学和研究中,本人更多的关注建筑明器。建筑明器是明器的重要类型,是契合建筑、雕塑、绘画、陶艺为一体的丧葬用器,是生活中的美品。建筑明器不仅是地面建筑的模拟,也是中国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黄泉下的艺术,反映了墓主人对现实和来世的期盼。首先对于建筑明器的研究可以部分的还原中国古代建筑的容貌;其次对于建筑明器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。
围绕明器尤其是建筑明器,本人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有:
1.2009年度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:秦汉建筑明器美学研究(09YJCZH098),结项时间2013年1月,结项号:2013JXZ0125.
2.2009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:陕西出土建筑明器美学研究(09J016),结项时间2010年,结项号:20100116.
3.2010年度西安美术学院科研项目:《多元视域中的汉代建筑形制及其美学研究》,结项时间2012年。
围绕明器尤其是建筑明器,本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:
1.《建筑明器美学初探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2年10月版。
2.《秦汉陶仓上的动物造型及其审美意蕴》,《四川文物》,2010(5)。
3.《从建筑明器看秦汉房屋的架构》,《文物世界》,2012(11)。
4.《汉代陶灶造型、装饰及其意蕴》,《文物世界》2009(6)。
5.《嘉木的思考——从汉画像石出发》,《中国文化遗产》,2007年第10月。围绕明器尤其是建筑明器,本人的科研获奖主要有:
1.《建筑明器美学初探》获2013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,获奖证书编号:YS24;
2.《建筑明器美学论—从陕西出土资料展开》获2011年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。
二、遗产保护研究
艺术考古是物质化的艺术史,对艺术史的研究不仅要依靠文献资料、图像资料,还要依附于物质化的载体。基于此,本人将艺术史研究与文化遗产联系起来,与大遗址保护联系以来,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方向。
让历史活起来,“让文物说话”是艺术史研究的创新点,基于此,本人不仅关注遗产发掘和大遗产保护,而且关注教育遗产及其教育功能研究。首先对陕西窑洞文化及其美的元素进行挖掘,尤其是对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艺术中美的元素进行归总;其次对蓝田水陆庵彩塑艺术进行研究,在对其中的建筑造型及其审美意蕴进行研究,还延伸到文化价值和保护利用;再次对大遗产保护及教育遗产进行研究。
围绕遗产包括,本人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有:
1.2008年度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项目:陕西窑洞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研究(08Z047),结项时间2009年,结项号:2009072.
2. 2013年度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项目:《陕西教育遗产研究(2013C086),结项时间2014年7月,结项号:[2013]199.
3.2013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:蓝田水陆庵彩塑艺术文化旅游价值研究(12JK0322),结项时间2015年5月,结项号:12150083.
围绕遗产研究保护,本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:
1.《马氏庄园窑洞民居的文化艺术内涵》,《四川文物》,2008(5)。
2.《陕北窑洞民居的当代价值及其保护利用》,《丝绸之路》,2009(16)。
3.《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艺术中美的元素》,《中华民居》,2009年3月号。
4.《水陆庵彩塑艺术探微》,《从中亚到长安》,上海大学出版社,2011年月版。
5.《水陆庵彩塑中的建筑造型及其审美意蕴》,《西北工业大学学报》,2014(6)。
6.《蓝田水陆庵彩塑艺术的文化价值及保护利用》,《西北美术》,2015(3)。 7. 7《浅议大遗址保护与周边经济发展》,《西北工业大学学报》,2007(3)。
8.《公共文化服务—博物馆职能的现代转向》,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》(2009)。
9.《四川汉源县市荣遗址2009年度发掘报告》,《四川文物》,2011(10)。
10.《校园建筑的隐形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》,《高教探索》,2010(1)。
11.《大师与大楼的“道”“器”合一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3-3-13(5)。
12.《论教育遗产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利用》,《西北大学学报》,2015(1)。
三、图像学及其现代传播研究
在近年来的史学领域,图像研究正在逐渐升温。作为某一特定历史时间和空间下的留影,图像虽不能反映历史的全部,但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。南宋郑樵就提出:“古之学者为学有要,置图于左,置书于右,索象于图,索理于书”。
图像能够提供比文献更多面、更立体的历史研究资料。基于此,本人将艺术史研究与图像学联系起来,完成了《隋唐五代图像史研究》、《中国古砖研究》等,这有利于具化艺术史的研究内容,拓展艺术史的研究视野。本人还将图像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联系起来,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要借鉴图像传播的元素,这就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。
围绕遗产保护,本人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有:
1.2015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: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研究》(2015ZD008)。
2.2015年度西安美术学院科研项目:《陕西出土汉唐古砖的图形学考察》(2015XK048),
围绕遗产保护,本人完成的研究成果主要有:
1.《图像叙事: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视角》,《思想理论教育》,2015(12)。
2.《窗纸集》,编著,三秦出版社,2016年版。
3.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谱系构建》,《西北美术》,2017(3)。
4.《中国古砖研究》,西北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,2015年7月。
5.《隋唐五代图像史研究》,中国摄影出版社,(按出版合同2017年11月出版)。